[文章导读] 核磁共振谱仪已经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、两次诺贝尔化学奖,
核磁共振谱仪(点击了解详情)(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, NMR)是指核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,在外磁场的作用下,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,共振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。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,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,核磁共振谱仪已经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、两次诺贝尔化学奖,以及一次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。1938年,I.Rabi用分子束实验发现在外磁场下的核磁共振现象,他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1946年,美国哈佛大学的Purcell和史坦福大学的Bloch各自独立观察到固体和液体状态下的核磁共振信号,他们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1945~1951年间,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相继发现,核磁共振谱仪NMR成为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工具。1953年,Varian公司研制成世界第一台商品化核磁共振谱仪NMR,1964年超导磁场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问世。
为了解决生物大分子谱峰严重堆积的问题,1976年,瑞士人R.R.Ernst提出两维核磁共振波谱的理论与实验方法。在此基础上,80年代初瑞士的K.Wüthrich开始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研究。两人先后获得1991年和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。2003年,PaulC.Lauterbur和PeterMansfield由于核磁成像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。
本篇关于核磁共振谱仪的文章出自北京欧倍尔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